• PG电子·(中国)人生就是博

    数字化重构新能源场站价值:就地能量管理系统(LMS)——场站级"数字大脑"的突破实践
    • 2025.05.22

          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深入推进,新能源场站的数字化管理已成为行业核心议题。pg电子研究院首席网络架构师、能源数字化专家邵林翰从战略规划、技术创新到实践应用等维度,全方位解析这一领域,重点探讨就地能量管理系统(LMS)——这一场站级"数字大脑"的破局之道,共同开启数字化管理的系列深度探讨。


          新能源场站为何必须走向数字化

          从国家层面看,国家“双碳”目标对能源结构转型提出了硬性要求。新能源场站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,必须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能量效率、降低碳排放。例如,通过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,可以最大化光储微电网的绿电消纳能力,减少化石能源依赖。

          从行业层面看,新能源行业正从“粗放式扩张”转向“精细化运营”。无论是工商业储能、独立储能还是光储充项目,设备数量激增、运行场景复杂,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实时性、安全性的需求,数字化成为必由之路。

         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,以光储微电网为例,此类场景设备分散、通信协议多样(如Modbus、CAN等),若缺乏统一管理,极易形成“数据孤岛”。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联网,结合边缘计算、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,不仅能实时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、及时发出告警通知,还能预测设备故障,延长场站生命周期。


          数字化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包括:物联网技术——多协议兼容、多接口适配;边缘计算——本地实时决策;云边协同架构——数据与策略双向互通;AI算法——负荷预测、策略优化。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新能源场站数字化管理的“神经系统”。

          LMS物联网技术,让能源场站秒级联网、自控运行

          新能源场站的难点可概括为三点:一是设备“杂”,接口和协议五花八门;二是数据“快”,需毫秒级响应;三是网络“脆”,云端依赖风险高。

          LMS的突破在于“软硬结合”。硬件上,它配备RS485、CAN、光纤等接口,像“万能插头”一样兼容各类设备;软件上,通过协议解析引擎,无论是标准Modbus还是厂商自定义协议,都能自动适配,实现“即插即用”。

          更关键的是,LMS的高性能通信架构支持秒级甚至毫秒级数据交互。例如,储能电池的充放电状态、光伏逆变器的功率波动,这些数据会被实时采集并计算。一旦发现异常,LMS能立即调控设备,比如调整用电负荷,避免安全事故。这种“自控运行”能力,让能源场站从“被动响应”升级为“主动管理”。

          云端指挥、边缘执行,LMS如何打通云边协同

          云边协同,简单说就是“云端思考,边缘执行”。云端负责全局分析和策略制定,边缘端(如LMS)负责快速响应和本地决策。

          LMS的云边协同分两步:第一步是“数据上行”。作为边缘终端,LMS将场站设备数据通过MQTT/HTTP协议打包上传至云端。云端像“智慧大脑”一样分析数据,生成优化策略,比如“在电价高峰时段储能放电”。

          第二步是“策略下行”。云端将策略指令封装后传回LMS,LMS解析并操控设备执行。即使网络中断,LMS也能基于本地存储的数据和预设策略自主运行,比如维持储能基础负荷,确保场站不“宕机”。这种双向协同,既保留了云端的全局视野,又发挥了边缘端的敏捷性,是未来能源管理的核心模式。

          相比传统网关,LMS如何用算力重塑能源管理

          传统网关像"快递员",只负责搬运数据,而LMS是"自带大脑的管家"。

          举个例子,传统网关把数据传到云端后,需等待云端回传指令;网络延迟或中断时,场站可能陷入瘫痪。而LMS内置算力和算法模块,能本地实时计算并决策。比如,当检测到电网波动时,LMS可立即调节储能输出,无需等待云端指令,调控速度从秒级提升到毫秒级。

          此外,LMS支持多协议解析和离线自治。传统网关遇到自定义协议需定制开发,而LMS通过软件配置即可兼容,大幅降低部署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它的边缘计算能力让能源场站从"依赖云端"升级为"云边协同",在稳定性、效率和成本上全面领先。


          就地能量管理系统(LMS)在协议兼容性、实时响应能力和云边协同等方面的技术突破,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字化管理如何为新能源场站注入"智慧基因"。在"双碳"目标的驱动下,技术创新正推动能源行业从传统的"机械执行"向"智能决策"转变。LMS的落地应用不仅实现了设备升级,更带来了管理思维的革新——它使中小型场站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可靠性,积极参与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。